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L3+级别快速演进,车灯设计正经历从“功能照明”到“智能交互”的范式跃迁。Micro LED大灯、DLP投影大灯、OLED曲面尾灯等创新技术加速落地,推动车灯与自动驾驶系统(ADS)、车路协同(V2X)深度耦合,实现车道光毯导航、行人警示投影等场景化应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的产业背景下,车灯行业迎来量价齐升机遇,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2,800亿元,其中智能车灯占比超35%。由毕克展览联合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办的“2025年第四届大湾区国际车灯与车辆照明技术展览会”,将于2025年10月22日-24日在广州空港博览中心举办,展出规模达30,000平方米,汇聚30,000名专业观众,100+主机厂采购团。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增长引擎,聚集了众多整车厂、一级供应商及核心技术企业。随着智能驾驶、车联网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智能车灯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为推动产业交流与技术革新,2025中国汽车照明与智能光环境高峰论坛(IALF 2025)将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整车厂代表、Tier1供应商、技术研发机构、检测认证机构等,共同探讨车灯与智能光环境的未来趋势。
近些年来,车载显示市场正在不断升温。作为智能座舱领域的高毛利细分市场,车载显示背光技术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与此同时,车载显示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中Mini LED背光技术因其出色的显示性能,已经开始被应用于中高端车型中。车载显示背光模组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多个部位,包括中控屏、仪表盘、HUD(抬头显示)以及后座娱乐屏幕等。其中,HUD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AR-HUD和PHUD(全景抬头显示器)成为新的亮点。
OLEDWorks旗下的Atala是专门为了满足高效、耐用且可持续生产的汽车照明解决方案而开发的——为一级供应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的需求而设计。Atala是目前最薄、最亮、使用寿命最长的车规级OLED照明面板,可通过特定的信息显示、无与伦比的光学质感,帮助车企实现均匀、节能、动态的照明,并赋予品牌与众不同的前瞻性。
使用DLP技术的前大灯,可以说是照明分区更多的 ADB 车灯,也可以理解为有投影功能的汽车远光灯,在实现防眩目远光照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模式的信息交互功能。DLP 技术的高分辨率可实现精确的照明控制,将灯光精确地投放到所需位置, 这样大部分远光灯便可持续打开,且不会对对面车辆或行人造成眩目。
在应用场景方面,Mini LED背光技术逐渐应用于汽车的中控屏、仪表盘、副驾屏、横贯A柱显示屏、安全驾驶交互屏、环抱式/环幕式屏幕以及全景智能交互滑移屏等多个领域。产业供应链包括瑞丰光电、聚飞光电等LED厂商,以及TCL华星、京东方、群创等面板厂商。
车厂实现智能投影主要有DLP方案、MLA方案和菲林方案。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不太关心厂家具体实现的技术手段,不过搭载这些炫酷功能的车型性价比确实非常重要的。相较于DLP方案动辄几千上万的成本来说,MLA方案的性价比优势就非常明显。
车载摄像头背后依托的光学产业,是一个历史超过百年的产业。在光学产业的早期发展阶段,竞争的核心几乎完全聚焦于物理硬件的性能——镜片的光学素质、镀膜工艺的精密性、机械结构的稳定性等。
但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渗透,车载光学业务正成为企业加速押注的新阵地。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驾技术的比亚迪选择了联创电子和舜宇光学为车载光学主要供应商。
上篇文章有讲述过《Micro LED投影应用简介及相关企业盘点》,今天这篇介绍一下Micro LED大灯相关供应商。
像素式大灯作为矩阵式大灯的升级形态,通过提升像素密度实现了更精细的光束控制,主要技术路径包括DLP(数字光处理)、Micro-LED(微发光二极管)和LCD(液晶显示)三种方案。其中,DLP和LCD依赖光调制器件实现像素化,而Micro-LED则通过微型化LED阵列直接发光,形成高精度光学输出。
随着汽车逐渐演变为生活中的第三空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车内氛围的品质。因此,创造一个酷炫、科技感十足、智能化的座舱氛围灯产品,已经成为了众多车型中的标准配置。色彩方面,氛围灯已经从单一颜色向多种颜色转变,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灯光。从整体氛围灯动态效果看,它已经从静态发展到律动,再到与用户交互(与其他系统联动),逐渐形成互动,从而提供更优质的乘车体验。